康宁府知府衙门。
后宅日光厅上,承运一手翻动账本,一手拨弄算盘,片刻之后紧皱眉头舒展,提笔在账本写下一行数据。
崇祯五年康宁,各县百姓收获主粮十九万八千七百石、自域外购入两万七千石、从长河东抢得一万三千石,合计二十三万八千七百石。
平均亩产,六斗两合,原粮九十三斤五两,粗略计算经过加工是成粮七十斤上下。
这个数字在这片土地上意味着,知府杨鼎瑞向元帅府传书述职,可以骄傲地写上一句,崇祯五年,风调雨顺,康宁有年。
丰收,值得记载的丰收。
承运更是打心眼里高兴,因为今年亩产看上去不多,但实际上有诸多意外因素。。
比如在他率领下新开出的土地,拉低了康宁府的亩产;而且自去年秋天起,七县叛乱也对收成造成部分影响。
这么多意外,依然能保证百姓的生活条件比从前好,在承运心里,二哥打下来的康宁府直到他算完这一笔,才算真正稳住了。
叛乱不算什么,他们有制度优势,粮食才是稳定局势最重要的因素。
尽管算下来,刨去驻军、乡官、民壮、巡检的花销,百姓平均只有九十几斤的成粮,但这已经足够了。
他们还有牲畜出产的酥油,有种植的蔬菜和果子,还有山间野菜野果,只要让人们有盼头,也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。
何况人们的生活并不难,绝大多数百姓可以光荣的向天下宣告,通过勤劳的双手,他们今年的口粮已达到前年的三倍。
承运拿着账本兴冲冲去找杨鼎瑞时,杨鼎瑞正听着曹耀派人送来的平叛战报,战报内容把承运都定住了。
战报画风有点奇怪:“元帅府巡检弓兵阵斩达鲁花赤,至善法王兵围上梁乡所,莲花菩萨抢走二百斤青稞面。”
承运听完,才晃着食指笑道:“这帮妖魔鬼怪……先生,各县去年收成算出来了,大丰收。”
就如同刘狮子料想的一样,元帅府主力自康宁府北调不久,许多早前避难躲进山里的贵族便按捺不住激动心情,四处串联准备起兵复辟。
但接下来的事就不太一样了。
照懂贵族们的想法,等主人重新回到世世代代统治的土地,土地上祖祖辈辈被统治的百姓难道还不瞬间反正?
就算有些痴愚之辈收了汉人好处,凭借武力优势也能轻易将之击破,毕竟他们由贵族和效忠贵族的卫兵组成,对付帅府主力可能不是对手,弹压农奴可是拿手好戏。
但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,大家还记得主仆之谊,没有告发他们,反而给他们讲故事,讲述贵族老爷不在的日子里,他们的生活是怎么一天比一天好的。
刘承宗的南征尽管时日尚短,却非常深入地改变了百姓的观念。
康宁地广人稀,有施行均田分地的土壤,哪怕人均田地仅仅一亩出头,但随处可见荒地水源。
知府衙门鼓励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之下,百姓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,哪怕那些土地还没被开垦出来,也是自己的财产。
最关键崇祯五年的康宁风调雨顺,人们的铁制农具越来越多,劳动效率越来越高,还有来自西宁的种植技术让种子有了更多的发芽机会。
他们收获粮食在种粮的九倍到十倍之间,一亩地能打百斤出头的粮食,搁在高原雪山下边,是妥妥的五谷丰登。
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从前好,有了更好的盼头,非但不愿拥护贵族老爷复辟,甚至还想策反贵族老爷一起种地。
百姓观念进步,给复辟贵族带来更高的要求,依靠封建贵族那老一套,招不到兵了。
想招兵,贵族的观念也得进步,他们也必须照猫画虎的使用官僚制度,把更多权力交给农奴,各种稀奇古怪的官职像不要钱一样封出去,以煽动更多农奴造反。
整个秋天,七县递交至知府衙门的军情处处告急,各地乡官的报上来的书信稀奇古怪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贵族老爷捡起祖先的官职名号就算了,甚至还给手下将领册封元帅府的官职,使战报呈现出群魔乱舞的景象。
活佛法王稳坐中军,吐蕃赞普的域本护持左右,成吉思汗的达鲁花赤为其掠阵,最前头还有自称巡检的贵族和各种菩萨并肩作战。
原本按照曹耀的想法,康宁府的正规军应在保障收粮的前提下采用守势,等想叛乱的贵族和不知好歹的百姓都跳出来,待其初具规模,再将之一网打尽。
万万没想到,叛军居然用上了元帅府的官职名号,可能是理解错误的问题,有些法王菩萨自称知县。
这下可好,让康宁府的正牌县官们大为震怒,叛乱就叛乱,顶替我的官职干啥?
就连一向好相处的老和尚尕马都怒了,人家本来就是正牌囊谦王,被刘承宗指派为玛康知县就捏着鼻子认了,这会儿居然还有叛军要顶替他的知县官职。
盛怒之下尕马知县直接在县衙门前立起募兵旗,召集县中民壮、各乡巡检,亲率挥舞锄头镰刀的农兵挥师剿贼,誓要用佛法打败佛法,宣布至善法王是妖魔鬼怪。
一时间舞铲阶级农民大战漫天神佛,整个冬季传入知府衙门的战报都像封神榜一样,开始还是阵斩达鲁花赤和吐蕃大将,后头就变成击破罗汉活捉菩萨了。
全程无需曹耀出手,甚至连罗汝才、李老豺都只是偶尔出兵助阵,尕马等几個知县率领乡兵就能跟叛军打得有来有回。
知府衙门分析,这种局面完全是因为尕马知县身上叠的正面加成太多。
上一任囊谦王的弟弟、正牌囊谦继承人,比复辟贵族正统;根蚌寺寺主,又是宗教头目,比叛乱的法王菩萨更精于佛法;而且还是元帅府知县,官职也到这了。
啥复辟贵族跟尕马对战,首先在底气上就已经弱了三分。
谷褨lt/spangt 因此如今康宁府主事的杨鼎瑞、刘承运、曹耀等人,根本无法把这场叛乱正视起来,这帮贵族远没有陕北农民有远见,上来就在山里以寺庙为据点,根本不懂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流动作战。
再结实的寺庙,要兵没兵要粮没粮、要枪没枪要炮没炮,难不成还能比修建在雪山上的囊锁谦莫宫更易守难攻?
曹耀乐见于叛军建立据点,严令尕马、白仓等人只在外围围剿叛军,将其不断向山中寺庙挤压,最后由罗汝才和李老豺率正规军一战捣巢。
打到如今,逃出去的漫天神佛只能干点拦路强盗之类的事,被各地巡检围追堵截,打得屁滚尿流。
“丰收好。”杨鼎瑞对承运的报告在预料之中,看着人均成粮百斤出头的数据,点头道:“继续招募移民开垦田地,五年后康宁府在田亩上追上宁州旱灾前的田地,我就知足了。”
尽管宁州很小,只有一个州;而康宁府很大,拥有七个县;但达到宁州在旱灾前的生活水平,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。
确切地说,宁州在旱灾前有一百多万亩的田地。
而如今的康宁府,七县之地种粮的耕地只有三十三万亩,即使算上果子地菜地也刚不到五十万亩。
五年开垦五十万亩地,不是件很容易的事。
不过这倒也不是说康宁府就一定比宁州穷,宁州就算在旱灾前也只有两万人口,康宁府有二十万,还有八千多万亩牧地。
这地方养羊、牛、马很多,主要是牧业地区,寻找能利用的地方开垦种粮是为让百姓过得更好。
毕竟普通牧民根本吃不上肉,就算牲口死了,也得把肉换成粮食吃。
所以如果有一百万亩地,康宁府就厉害了,百姓的年食用成品粮有望超过二百斤,这个生活水平不说有多高,至少跟自己比,可以称得上改天换地。
不过要想达成这个目标,需要有个前提。
杨鼎瑞把桌上的述职信递给承运,道:“我一直在想往后康宁给西宁的税。”
他们还没开始收税,目前想定的粮税是三成,这个是之前刘承宗让承运和杨鼎瑞谈的粮税,三成到五成之间。
打算的是今年开始收,府衙倒是有些存粮,都是秋天百姓收了粮卖到官府换铜钱花的,各县除了自用,都往府衙运了一些。
承运接过书信,仔细看了,在信中杨鼎瑞详细陈述了运粮的难点,从囊谦到西宁途径二十二站,一车一夫两骡运粮,需行走三十余日。
在这三十余日里,两头骡子每天用料十六斤、车夫用粮两斤,一辆车运粮六百余斤,这些粮食只仅够一车吃到西宁。
万一路上出什么意外,可能都不够吃到西宁,而且路途中还需要在驿站换车、换牲口重复驮运,因为沿途有一站车辆难以行走。
除非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年运一次,像刘狮子南征北征一样,把牲口送过去,不需要牲口出重役,靠沿途吃草还能维持。
西康这两省离得太远,沿途又太荒凉,给运送粮食带来的麻烦太多。
杨鼎瑞在信中提到,他的想法是把部分粮食当作损耗,供给康宁府给西宁府运送实物,如贵金属、刚玉、宝石、兵甲、火药、牲口、盐等物资,作为康宁府的赋税缴纳。
承运想了想,两府确实是这种情况,消耗粮食来运送高价值物资还比较划算,往北边运粮食,哪怕都做成干粮,恐怕一车运抵也到不了五十斤,得不偿失。
但对与杨鼎瑞提出的运送物资,承运摇头笑道:“先生,这盐就用不着了吧,北边也不缺盐。”
承运想了又想,拿出账本边说边写道:“康宁产硫磺,金银铜这是一定要的,铁可以直接由康宁军器局做成兵器铠甲,牲口西宁也不缺,路上耗粮太多了,不如多招点人……鱼通酸菜,对!”
他兴奋道:“比起运粮,运酸菜更好,元帅府的兵缺不了这个,若今年再开出些地,粮食更多,大概能征上六万石,换成物资也不是小数。”
杨鼎瑞点点头,不过他仍然没有轻松,对承运道:“但如今元帅府缺粮,北边驿站来信了,大帅要把你招回去。”
“诶……元帅府咋能缺粮嘛。”承运懵了:“啥时候的事?”
“今天刚到的信,你的信在桌上,大帅给我的信提到西宁人口多了八万人,存粮不够用了,要跟东边打仗拿下河湟。”
承运这时才看见桌上有一封给他的信,赶忙拆了,一开始神色凝重,越看越轻松,甚至面上还带上了跃跃欲试,最后把信推给杨鼎瑞道:“先生你看我哥说这个,田地归一社共有,各设四管事,统一收粮,统建社学社医,挺有意思。”
“嗯?”
杨鼎瑞取过书信仔细端详,看了半晌,面上既带震惊又有笑意,指着信对承运道:“这,这不是范氏族田么!”
杨进士脖颈子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但他的震惊并不来源于这份计划,而是刘承宗的跳跃思维,抬手拍在桌上道:“承运,你知道范氏族田么?”
“我知道啊,我家就有啊,我小时候就吃过族田饭。”承运说着乐了:“先生不说我还真想不起来,确实挺像,不过又不一样。”
“是啊,范氏一族长盛不衰,就因族田,族中寒微子弟能不为衣食奔波,能读书明理代代出进士,依次长盛不衰。”
杨鼎瑞身上的寒毛一根根竖起来:“这是以一国,视为一族;从前是全族联手对外,一旦此令顺利执行,便是全国联手对外!”
给自己打完鸡血,杨鼎瑞又转眼清醒过来,抬手对承运格外慎重道:“既然你知道族田,那想必也知道,范氏族田不准族人当佃农……佃农劳苦,才有子孙不为饥寒奔波。”
杨鼎瑞接下来的话就一针见血了,他抬手轻点桌案道:“那大帅的这个国田,既有族田的保障,也有佃农的劳作,你回去可要告诉大帅,对民社收多少粮需格外慎重。”
“这直接关系到此政是以一国视为一族,还是以天下百姓俱为佃农。”
后宅日光厅上,承运一手翻动账本,一手拨弄算盘,片刻之后紧皱眉头舒展,提笔在账本写下一行数据。
崇祯五年康宁,各县百姓收获主粮十九万八千七百石、自域外购入两万七千石、从长河东抢得一万三千石,合计二十三万八千七百石。
平均亩产,六斗两合,原粮九十三斤五两,粗略计算经过加工是成粮七十斤上下。
这个数字在这片土地上意味着,知府杨鼎瑞向元帅府传书述职,可以骄傲地写上一句,崇祯五年,风调雨顺,康宁有年。
丰收,值得记载的丰收。
承运更是打心眼里高兴,因为今年亩产看上去不多,但实际上有诸多意外因素。。
比如在他率领下新开出的土地,拉低了康宁府的亩产;而且自去年秋天起,七县叛乱也对收成造成部分影响。
这么多意外,依然能保证百姓的生活条件比从前好,在承运心里,二哥打下来的康宁府直到他算完这一笔,才算真正稳住了。
叛乱不算什么,他们有制度优势,粮食才是稳定局势最重要的因素。
尽管算下来,刨去驻军、乡官、民壮、巡检的花销,百姓平均只有九十几斤的成粮,但这已经足够了。
他们还有牲畜出产的酥油,有种植的蔬菜和果子,还有山间野菜野果,只要让人们有盼头,也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。
何况人们的生活并不难,绝大多数百姓可以光荣的向天下宣告,通过勤劳的双手,他们今年的口粮已达到前年的三倍。
承运拿着账本兴冲冲去找杨鼎瑞时,杨鼎瑞正听着曹耀派人送来的平叛战报,战报内容把承运都定住了。
战报画风有点奇怪:“元帅府巡检弓兵阵斩达鲁花赤,至善法王兵围上梁乡所,莲花菩萨抢走二百斤青稞面。”
承运听完,才晃着食指笑道:“这帮妖魔鬼怪……先生,各县去年收成算出来了,大丰收。”
就如同刘狮子料想的一样,元帅府主力自康宁府北调不久,许多早前避难躲进山里的贵族便按捺不住激动心情,四处串联准备起兵复辟。
但接下来的事就不太一样了。
照懂贵族们的想法,等主人重新回到世世代代统治的土地,土地上祖祖辈辈被统治的百姓难道还不瞬间反正?
就算有些痴愚之辈收了汉人好处,凭借武力优势也能轻易将之击破,毕竟他们由贵族和效忠贵族的卫兵组成,对付帅府主力可能不是对手,弹压农奴可是拿手好戏。
但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,大家还记得主仆之谊,没有告发他们,反而给他们讲故事,讲述贵族老爷不在的日子里,他们的生活是怎么一天比一天好的。
刘承宗的南征尽管时日尚短,却非常深入地改变了百姓的观念。
康宁地广人稀,有施行均田分地的土壤,哪怕人均田地仅仅一亩出头,但随处可见荒地水源。
知府衙门鼓励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之下,百姓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,哪怕那些土地还没被开垦出来,也是自己的财产。
最关键崇祯五年的康宁风调雨顺,人们的铁制农具越来越多,劳动效率越来越高,还有来自西宁的种植技术让种子有了更多的发芽机会。
他们收获粮食在种粮的九倍到十倍之间,一亩地能打百斤出头的粮食,搁在高原雪山下边,是妥妥的五谷丰登。
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从前好,有了更好的盼头,非但不愿拥护贵族老爷复辟,甚至还想策反贵族老爷一起种地。
百姓观念进步,给复辟贵族带来更高的要求,依靠封建贵族那老一套,招不到兵了。
想招兵,贵族的观念也得进步,他们也必须照猫画虎的使用官僚制度,把更多权力交给农奴,各种稀奇古怪的官职像不要钱一样封出去,以煽动更多农奴造反。
整个秋天,七县递交至知府衙门的军情处处告急,各地乡官的报上来的书信稀奇古怪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贵族老爷捡起祖先的官职名号就算了,甚至还给手下将领册封元帅府的官职,使战报呈现出群魔乱舞的景象。
活佛法王稳坐中军,吐蕃赞普的域本护持左右,成吉思汗的达鲁花赤为其掠阵,最前头还有自称巡检的贵族和各种菩萨并肩作战。
原本按照曹耀的想法,康宁府的正规军应在保障收粮的前提下采用守势,等想叛乱的贵族和不知好歹的百姓都跳出来,待其初具规模,再将之一网打尽。
万万没想到,叛军居然用上了元帅府的官职名号,可能是理解错误的问题,有些法王菩萨自称知县。
这下可好,让康宁府的正牌县官们大为震怒,叛乱就叛乱,顶替我的官职干啥?
就连一向好相处的老和尚尕马都怒了,人家本来就是正牌囊谦王,被刘承宗指派为玛康知县就捏着鼻子认了,这会儿居然还有叛军要顶替他的知县官职。
盛怒之下尕马知县直接在县衙门前立起募兵旗,召集县中民壮、各乡巡检,亲率挥舞锄头镰刀的农兵挥师剿贼,誓要用佛法打败佛法,宣布至善法王是妖魔鬼怪。
一时间舞铲阶级农民大战漫天神佛,整个冬季传入知府衙门的战报都像封神榜一样,开始还是阵斩达鲁花赤和吐蕃大将,后头就变成击破罗汉活捉菩萨了。
全程无需曹耀出手,甚至连罗汝才、李老豺都只是偶尔出兵助阵,尕马等几個知县率领乡兵就能跟叛军打得有来有回。
知府衙门分析,这种局面完全是因为尕马知县身上叠的正面加成太多。
上一任囊谦王的弟弟、正牌囊谦继承人,比复辟贵族正统;根蚌寺寺主,又是宗教头目,比叛乱的法王菩萨更精于佛法;而且还是元帅府知县,官职也到这了。
啥复辟贵族跟尕马对战,首先在底气上就已经弱了三分。
谷褨lt/spangt 因此如今康宁府主事的杨鼎瑞、刘承运、曹耀等人,根本无法把这场叛乱正视起来,这帮贵族远没有陕北农民有远见,上来就在山里以寺庙为据点,根本不懂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流动作战。
再结实的寺庙,要兵没兵要粮没粮、要枪没枪要炮没炮,难不成还能比修建在雪山上的囊锁谦莫宫更易守难攻?
曹耀乐见于叛军建立据点,严令尕马、白仓等人只在外围围剿叛军,将其不断向山中寺庙挤压,最后由罗汝才和李老豺率正规军一战捣巢。
打到如今,逃出去的漫天神佛只能干点拦路强盗之类的事,被各地巡检围追堵截,打得屁滚尿流。
“丰收好。”杨鼎瑞对承运的报告在预料之中,看着人均成粮百斤出头的数据,点头道:“继续招募移民开垦田地,五年后康宁府在田亩上追上宁州旱灾前的田地,我就知足了。”
尽管宁州很小,只有一个州;而康宁府很大,拥有七个县;但达到宁州在旱灾前的生活水平,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。
确切地说,宁州在旱灾前有一百多万亩的田地。
而如今的康宁府,七县之地种粮的耕地只有三十三万亩,即使算上果子地菜地也刚不到五十万亩。
五年开垦五十万亩地,不是件很容易的事。
不过这倒也不是说康宁府就一定比宁州穷,宁州就算在旱灾前也只有两万人口,康宁府有二十万,还有八千多万亩牧地。
这地方养羊、牛、马很多,主要是牧业地区,寻找能利用的地方开垦种粮是为让百姓过得更好。
毕竟普通牧民根本吃不上肉,就算牲口死了,也得把肉换成粮食吃。
所以如果有一百万亩地,康宁府就厉害了,百姓的年食用成品粮有望超过二百斤,这个生活水平不说有多高,至少跟自己比,可以称得上改天换地。
不过要想达成这个目标,需要有个前提。
杨鼎瑞把桌上的述职信递给承运,道:“我一直在想往后康宁给西宁的税。”
他们还没开始收税,目前想定的粮税是三成,这个是之前刘承宗让承运和杨鼎瑞谈的粮税,三成到五成之间。
打算的是今年开始收,府衙倒是有些存粮,都是秋天百姓收了粮卖到官府换铜钱花的,各县除了自用,都往府衙运了一些。
承运接过书信,仔细看了,在信中杨鼎瑞详细陈述了运粮的难点,从囊谦到西宁途径二十二站,一车一夫两骡运粮,需行走三十余日。
在这三十余日里,两头骡子每天用料十六斤、车夫用粮两斤,一辆车运粮六百余斤,这些粮食只仅够一车吃到西宁。
万一路上出什么意外,可能都不够吃到西宁,而且路途中还需要在驿站换车、换牲口重复驮运,因为沿途有一站车辆难以行走。
除非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年运一次,像刘狮子南征北征一样,把牲口送过去,不需要牲口出重役,靠沿途吃草还能维持。
西康这两省离得太远,沿途又太荒凉,给运送粮食带来的麻烦太多。
杨鼎瑞在信中提到,他的想法是把部分粮食当作损耗,供给康宁府给西宁府运送实物,如贵金属、刚玉、宝石、兵甲、火药、牲口、盐等物资,作为康宁府的赋税缴纳。
承运想了想,两府确实是这种情况,消耗粮食来运送高价值物资还比较划算,往北边运粮食,哪怕都做成干粮,恐怕一车运抵也到不了五十斤,得不偿失。
但对与杨鼎瑞提出的运送物资,承运摇头笑道:“先生,这盐就用不着了吧,北边也不缺盐。”
承运想了又想,拿出账本边说边写道:“康宁产硫磺,金银铜这是一定要的,铁可以直接由康宁军器局做成兵器铠甲,牲口西宁也不缺,路上耗粮太多了,不如多招点人……鱼通酸菜,对!”
他兴奋道:“比起运粮,运酸菜更好,元帅府的兵缺不了这个,若今年再开出些地,粮食更多,大概能征上六万石,换成物资也不是小数。”
杨鼎瑞点点头,不过他仍然没有轻松,对承运道:“但如今元帅府缺粮,北边驿站来信了,大帅要把你招回去。”
“诶……元帅府咋能缺粮嘛。”承运懵了:“啥时候的事?”
“今天刚到的信,你的信在桌上,大帅给我的信提到西宁人口多了八万人,存粮不够用了,要跟东边打仗拿下河湟。”
承运这时才看见桌上有一封给他的信,赶忙拆了,一开始神色凝重,越看越轻松,甚至面上还带上了跃跃欲试,最后把信推给杨鼎瑞道:“先生你看我哥说这个,田地归一社共有,各设四管事,统一收粮,统建社学社医,挺有意思。”
“嗯?”
杨鼎瑞取过书信仔细端详,看了半晌,面上既带震惊又有笑意,指着信对承运道:“这,这不是范氏族田么!”
杨进士脖颈子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但他的震惊并不来源于这份计划,而是刘承宗的跳跃思维,抬手拍在桌上道:“承运,你知道范氏族田么?”
“我知道啊,我家就有啊,我小时候就吃过族田饭。”承运说着乐了:“先生不说我还真想不起来,确实挺像,不过又不一样。”
“是啊,范氏一族长盛不衰,就因族田,族中寒微子弟能不为衣食奔波,能读书明理代代出进士,依次长盛不衰。”
杨鼎瑞身上的寒毛一根根竖起来:“这是以一国,视为一族;从前是全族联手对外,一旦此令顺利执行,便是全国联手对外!”
给自己打完鸡血,杨鼎瑞又转眼清醒过来,抬手对承运格外慎重道:“既然你知道族田,那想必也知道,范氏族田不准族人当佃农……佃农劳苦,才有子孙不为饥寒奔波。”
杨鼎瑞接下来的话就一针见血了,他抬手轻点桌案道:“那大帅的这个国田,既有族田的保障,也有佃农的劳作,你回去可要告诉大帅,对民社收多少粮需格外慎重。”
“这直接关系到此政是以一国视为一族,还是以天下百姓俱为佃农。”